宁夏林业欢迎您
当前位置:手机版亚博首页 > 专题栏目 > 脱贫攻坚

“四大提升行动”精绘民生幸福新画卷-手机版亚博

来源: 宁夏日报 作者: 日期: 2021-08-12

让搬迁移民群众稳得住、致富有保障;让城乡居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推进基础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今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四大提升行动”,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百万移民阔步迈向新生活

记者 张 瑛

迁徙,是人类本能的生存手段之一。面对干旱、闭塞、人口严重过载的旱塬大山,上世纪80年代,宁夏在全国率先吊庄移民。30多年来,百余万人陆续从山大沟深的西海固搬迁出来,建设新家园。

从人畜饮水难到自来水入户,从种杂粮糊口到多元产业渐起,从远离家人四处打工到洗脚上田家门口就业……百万移民如破茧之蝶,兴业乐业,改写着命运。

安居乐业渐融入

811日,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房前屋后草木茂盛,绿意盎然,孩童在广场上踏着滑板车嬉戏穿行,老人们三五成群有说有笑,一辆辆私家车停在空地……

2017年,西吉县白崖乡半子沟村300多户村民整体移民搬迁到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在老家时靠天吃饭、苦瘠为伴。贫瘠的土地上,只能种土豆和玉米;水窖中,积蓄着从五里地外拉来的生活用水;院子里堆放着冬季烧炕取暖用的牛粪。如今,走进家门,是花香四溢的庭院、干净整洁的厨卫和一应俱全的现代化家电;天然气、壁挂炉、太阳能一样都不少,这日子过得一点不比城里人差。”举家搬迁到润丰村的王建国如此描述着今昔生活的差距。

润丰村还配有幼儿园、卫生室、超市、污水处理和垃圾中转站,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村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曾经的梦想成为现实。

1983年开始,宁夏先后实施了6次大规模、开发式移民,让123万贫困群众挪出了穷窝、换掉了穷业、改变了穷貌、拔掉了穷根,成为宁夏扶贫史上的壮举。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区面临着如何带领这100多万搬迁群众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跟得上、不掉队,如何建好管好安置区,实现安置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为此,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建立领导包抓工作机制,对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4个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个移民工作重点县(区),由自治区省级领导同志负责包抓;对1000人以上的261个移民安置区,分别由省、市、县、乡一对一包抓,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提升行动,聚焦“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政策性移民和自主迁徙居民,以人口规模800人以上的大型移民安置区为重点,围绕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扎实推进9 1专项提升,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精准落实就业帮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优化人居环境、健全完善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基层治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解决自主迁徙居民问题、创建全国异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不断增强移民安置区内生发展动力和整体发展水平。确保2021年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8%,“十四五”期间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始终高于全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十四五”末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产业兴 移民富

搬迁只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

“产业兴旺是解决移民安置区一切问题的前提。”宁夏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移民群众搬出来,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脱贫,还要实现致富奔小康,因此,产业帮扶是写好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的关键。

中卫市海原县李旺镇通过稳就业、强基础、兴产业,让19678839名异地搬迁群众在第二故乡扎下根。“现在住上了新房,水、电、路通到户,一家人不再为行路、吃水而犯愁。”提起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李旺镇团结村村民罗成武打开了话匣子。移民搬迁至团结村后,2020年,在村里的引导帮助下,罗成武依靠养牛脱了贫,一年收入7万元,“我们是赶上了党的好政策,只要人诚实勤快,生活就有盼头,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为了让移民实现稳得住、能致富,自治区提出,围绕葡萄酒、枸杞、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马铃薯、冷凉蔬菜、小杂粮、中药材、黄花菜等特色产业,实行一区一策、一区一业、一区一特,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土地使用、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差异化帮扶支持,促进特色种养业发展。

沿高速公路一路行驶至红寺堡区,便看到红寺堡酒庄的招牌在浓密绿荫中若隐若现。

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壤透气等自然条件是红寺堡区葡萄酒品质优良的秘诀之一。7年多来,红寺堡酒庄的葡萄种植面积逐渐增长至3000亩,用工量也随之“水涨船高”。酒庄副总经理唐建民算了一笔账:酒庄每年务工费约在200万元,从葡萄藤出土、到修剪、再到采摘,乃至于冬天的冬埋,桩桩件件都需要人工。

“旺季,每天园子里大约有200多名工人。”唐建民说,工人分两种,一种是临时雇佣,按天或按月结算,每天工资110元到120元。一种是固定工人,经过培训后月工资大概在3000多元。但不管是哪类工人,大多是周边移民。

20099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历经近20年艰苦创业,谱写了“沙丘起高楼,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建设壮歌,如今的红寺堡区不仅把荒原戈壁孕育成万亩“绿洲”,而且依托葡萄酒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等产业,移民们不仅实现脱贫,更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愈走愈稳。

家门口就业幸福满

移民搬迁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稳定就业,提高搬迁群众在安置区内的就业率,首先要深入挖掘就业岗位。我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方面,高度重视微工厂在移民安置区发挥的作用,把加工企业建到村口,把就业岗位送到门口。

平罗县庙庙湖村是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点。2013年以来,西吉县陆续有7000余名群众搬迁至此。为确保移民搬迁后能够稳定增收,平罗县与宁夏中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深入合作,大规模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确保户户有产业,家家有收入。

庙庙湖村村民班永霞告诉记者,自从成了宁夏中青大瓜菜研究所瓜菜大棚里的产业工人,日子过得比蜜甜:“在大棚里种瓜,每月工资两三千元,再加上其他收入,不仅自己能挣钱,还能把家顾上,咱现在的日子和这哈密瓜一样甜!”

生活环境好了,交通便利了,村民们有了底气。

“现在年纪大了,重活做不动,正好赶上国家的好政策,有时间在家门口就能做点活,不仅打发了时间还能挣点生活费。”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5村的海秉秀笑着告诉记者。

百万移民从缺水、闭塞的大山深处,搬迁到近水、沿路、靠城的新家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如今,宁夏百万移民正昂首阔步迈向新生活。

增收解码美好生活新高度

记者 马照刚 实习生 杨阿敏

福祉民生,泽沁民心。如何做好增加居民收入这份民生答卷?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领导小组,聚焦优化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全面拓宽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努力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兴产业惠民生,强就业促收入,强保障稳提升……我区各地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渠道,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福祉水平,让百姓“钱袋子”更鼓。今年1月至6月,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7756元和5643元,同比增长11.3%13.5%

稳定扩大就业,提升增收空间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每年7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我们通过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让更多劳动者积极就业、公平就业、充分就业,有稳定工作、有稳定收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我区通过推动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13条”、加强就业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11条”、实施企业稳岗扩岗专项支持计划、“铁杆庄稼保”、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等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放管服”、减税降费、商事制度等改革,全面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新政策、开展创业孵化提升行动,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延长以工代训实施期限,提高企业培训补贴标准,全方位拓宽增收渠道,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入乡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创业,让更多劳动者积极就业、公平就业、充分就业,有稳定工作、有稳定收入。

石嘴山市通过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加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等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中卫市重点围绕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就业群体,通过实施援企稳岗护航、劳务输出促进、技能培训提升、创业带动扶持行动,不断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水平,拓宽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增收渠道。

就业稳,收入增,幸福生活就更有底气。今年1月至6月,我区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4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2.2%2.8%;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2亿元,新培育创业实体9468个,同比增长38%,创业带动就业3.66万人;组织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2.15万人次,同比增长42.8%

优化收入分配,拓展增收渠道

今年以来,我区不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居民收入。

健全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推行知识价值导向分配政策,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和工资决定机制改革配套政策体系。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与公务员平均工资联动增长机制,单独核增中小学校校长津贴、班主任津贴绩效工资总量,人均月增资235元,教师工资收入水平高出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5.5%。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一类、二类、三类地区分别增加290元、280元、270元,平均增幅17.89%。稳步提高社保待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再次调增5元,68.57万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人均调增养老金160元。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从今年1月起,补贴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10元、120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53亿元,惠及21.2万残疾人。

我区持续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和根治欠薪专项行动,督促用人单位与1.62万名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为503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699.07万元,欠薪线索办结率100%,让劳动者及时足额领到劳动报酬。

百姓富,生活优,幸福可享可感。让城乡居民都能够步入小康家庭,过上更加富足安定的生活,这是我区上下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的生动实践。

教育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记者 高 菲

基础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上,坚持把学习党史与推动工作、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问题,着眼增进民生福祉,以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为载体,实施立德树人、资源增量达标、规范化管理、新时代强师、改革创新“五大工程”,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精准施策、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全力推动基础教育提档升级,加快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

扩资源补短板,满足百姓需求

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开展以来,自治区教育厅紧扣《关于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制定“任务分工安排”和“2021年重点工作清单”,成立教育厅包片联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领导主抓、处室包抓、片组专抓的工作机制。自治区各有关部门按照任务分工,制定落实计划,加强协同配合。五市落实属地责任,分别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年度推进目标和任务。

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安全发展,全面启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实施幼小衔接攻坚行动,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保教质量。推动加快调整幼儿园保教费标准,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安排新建幼儿园20所,增加学位7200个,力争年内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普惠园覆盖率均超过90%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定督导评估细则,对盐池县等8县区开展督导调研,“一县一案”打造优质均衡发展路径,力争2022年至少有2个县区申请国家评估认定。构建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的集团化办学机制,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深化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推动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统筹下达义务教育项目资金6.98亿元,新改扩建校舍16万平方米,预计年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

加快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验收成果,组织实施国家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加强教学仪器配备,新改扩建校舍5万平方米,标准化考场实现全覆盖,力争年底完成普通高中大班额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任务。持续深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启动普通高中新版教材选用工作,开展理化生实验操作智能化考试试点,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培育10所自治区特色普通高中。严格规范高中招生秩序,公、民办学校实现同步招生,从严限制跨区域招生。

强内涵提质量,培育时代新人

新时代基础教育已进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近年来,我区引导学校通过课程建设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实现育人方式的多样化。“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任重而道远。”自治区教育厅负责人说,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强化“内涵”投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深化教育改革,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以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开展为契机,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建设覆盖各年级各学段在线优质思政课资源,打造“同上一堂思政课”网络精品课100节、“红领巾学党史”网络精品队课100节。在全区青少年中开展“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实施中小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行动,推动学校严格落实课程、竞赛、教研、实践活动等“十个必须”的刚性要求。出台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统筹安排41项学生体育竞赛活动,3个县入选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县,遴选培育100所自治区级劳动教育示范校和50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打好四个攻坚战,强内涵提质量。围绕打好“双减”攻坚战,召开全区暑期“双减”工作部署会,成立工作专班,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预收费监管和治理维稳等工作,大力规范整治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强化“五项管理”,严明促进中小学身心健康发展“十条措施”,开展3轮专项督导,下发2期通报,推动规范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全面落实落地。完善课后服务制度,启动暑期托管服务,制定课后服务收费政策,确保2021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要的学生“5 2”课后服务模式全覆盖。

围绕打好教育评价改革攻坚战,下发教育评价改革任务清单、负面清单,开展培训研讨50多场次,清理与评价改革政策相悖文件36件、修订61件,下发全区中高考宣传工作“8个严禁”,坚决克服“唯升学”“唯分数”顽瘴痼疾。围绕打好校园治理攻坚战,制定校园治理达标和示范县(市、区)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开展达标县(校)验收考核,切实解决“一弱三不”问题,实现校园治理县县达标、校校达标。打好校园安全攻坚战,将校园安全纳入平安宁夏建设,召开自治区校园安全工作暨“护学岗”建设会议,开展全区安全大督查、大整治,确保校园封闭化管理、专职保安员配备率、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护学岗设置四个100%目标完成。

破难点解热点,让教育更有温度

为让基础教育传递“民生温度”,我区还扭住两个关键点齐发力。

把教师作为质量提升的第一资源和根本依靠。人社、财政等部门完善中小学校绩效工资政策,核增校长津贴、班主任津贴,校长津贴月人均标准提高到1449元,增幅53%;班主任津贴月人均标准提高到554元,增幅36%,中小学教师月人均增资235元。把课堂教学作为质量提升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组建宁夏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宁夏研究院,加强教学研究指导。实施城乡区域联动教研,推动教研力量向农村薄弱学校下沉。

深化“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建设宁夏教育云平台,建立数字精品课程,升级空中课堂,将数字精品课程覆盖到所有年级、所有学科,为一线教师提供优质教学样本。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普及应用实现全覆盖,加强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在线互动课堂建设,常态化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课堂教学在变革中提质增效,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我区不断增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使命担当,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努力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育更有温度,服务更贴心。

构筑全民健康的安全屏障

记者 尚陵彬

“力争到2025年,全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水平明显提升,重大慢性病、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0%……”

这组饱含温度的数字,是宁夏“实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确定的行动目标。

自治区卫生健康系统将实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作为2021年首要任务和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的主要载体,聚焦我区卫生健康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防、控、治、保”相结合,促进医疗健康事业快速发展。

摸清“健康提升”的短板弱项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起点。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以人民为中心,紧盯老百姓诉求,查底数、查短板,找准制约全民健康水平提升的短板弱项。

结合“十四五”规划调研摸底的基础上,自治区卫生健康委集中开展了4次全面细致的摸底工作,全面系统地摸清全区卫生健康领域医疗资源配置、健康设施配置、医护服务水平底数,明确影响全民健康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建立摸底台账,逐条逐项分析研究,做到了底数清、问题明。

找准了症结所在,才好对症下药。

在摸底基础上,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研究明确了“防、控、治、保”相结合统筹提升全面健康水平的工作思路,以实施健康素养提升工程、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工程、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为载体,落实30项具体工作措施。

“防”,主要以疾病预防为目标,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推进全民健身和创建健康社区、健康企业、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7项措施,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促进全社会形成文明卫生习惯,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控”和“治”,主要以提升疾病早期筛查干预和救治能力为目标,通过加强重大疾病筛查救治、加大意外死亡综合防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3项措施提升人均预期寿命;通过促进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加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规范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强特色优势专科建设、加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和提升中医服务能力等8项措施促进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保”,以人才培养、完善机制、产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县域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保手机版亚博的支付方式改革、医疗卫生领域“放管服”改革、发展健康产业等12项措施,为全方位全周期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人才、技术、政策和制度保障。

为保障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的落实落地,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与自治区财政厅、发改委充分沟通,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投入项目资金,提纲挈领、重点推进。目前初步落实“十四五”期间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测算资金53.19亿元,其中发改项目资金29.95亿元、财政资金23.24亿元。2022年至2025年自治区财政每年新增2.45亿元保障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工作措施落实。

托起全民健康的幸福起点

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启动以来,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边调查研究、制定措施、完善方案,边对标行动目标、任务要求同步开展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更大力度、更深广度、更贴心温度的重点措施,将“全民健康”的美好愿景一步步变成现实。

宁夏各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与新冠病毒作顽强斗争。当前,病毒仍在全球肆虐,疫情防控成为卫生健康工作中面临的最紧迫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把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作为首要任务。在“软件”上,建立了强化监测、分诊分流、快速处置、医疗服务等工作机制,制定了防控救治、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一系列方案;在“硬件”上,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检分诊点全覆盖,7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了发热哨点诊室,全区61家检验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自治区人民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市级综合医院传染病病区及18个县级综合医院标准化感染性疾病科建设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同时健全完善了分级分层医疗救治应对机制,实现了市、县、区负压救护车全覆盖,加强了区市县三级重症监护病区建设等。通过层层周密部署,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火墙”,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建立了坚强堡垒。

宁夏“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把百姓的诉求,化为把预防为主作为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针对重点人群、重大疾病,我区坚持预防、干预两手抓,实施妇幼健康筛查和重大慢病干预。截至目前,已完成农村适龄妇女“两癌”检查17489人,新生儿疾病筛查23220人,新生儿听力筛查23257人,脱贫户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682人,有力保障了妇女儿童健康,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区域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服务能力弱一直是制约宁夏卫生健康发展主要因素。针对这个“难”题,宁夏加快资源扩容,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一方面,坚持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支持,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及所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按照“地方政府主建,输出医院主营”模式,聚焦创建肿瘤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妇产儿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落实“十四五”自治区财政预算资金1.46亿元,推进自治区级、县级医疗机构薄弱专科建设,2021年计划建设80个薄弱专科,从2022年开始实施妇幼保健机构能力提升项目和妇幼保健机构新生儿转运车项目,推进全区妇幼保健机构达标,在全区9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了中医馆,自2020年起至“十四五”末,每年补助2000万元建设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在13个县(市、区)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建设基层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今年年底将实现全区所有乡村、社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全覆盖。通过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并举,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加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

目前,宁夏各地基本实现了首诊在基层、小病在基层、康复在基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真正发挥出群众“健康守门人”的作用。通过远程会诊、远程心电图等“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助力下,群众真正实现在家门口能看病、看好病,解决了患者域外看病耗时长、花钱多等问题。

贺兰县稻渔空间微黄的水稻与蓝天白云组成了一幅迷人的秋景图。记者 马楠 摄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地方特色美食带动了当地美食文化的发展。记者 马楠 摄

生活富裕起来,人们对文化和体育健身的需求不断增长。记者 马楠 摄

88日,宁夏中医医院门急诊综合楼项目已具雏形,2022年投入使用。记者 马楠 摄

82日,永宁县闽宁镇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工人正在对农副产品进行包装销售。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目前已培育出“闽宁禾美”区域公共品牌和“闽宁巧媳妇”直播带货团队,直接带动建档立卡户就业44人,预计全年销售额将达到1000万元。  记者 党硕 摄

城乡居民收入的提升,让假日生活丰富多彩。(拍摄于710日)  记者 李涛 摄

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的科学老师程丽鹏在新开设的纸飞机创客课程里,为学生们讲解空气动力学原理,小小飞机实现了孩子们飞向蓝天的梦想。 记者 王洋 摄

社会各项福利政策的落实,让老人尽享晚年幸福生活。 记者 王洋 摄 (本版图片均资料图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地图